- · 《法制与经济》栏目设置[06/29]
- · 《法制与经济》投稿方式[06/29]
- · 《法制与经济》征稿要求[06/29]
- · 《法制与经济》刊物宗旨[06/29]
以法治国首倡者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子是一种尊称。诸子者,或是德高望重的贤哲,或是某种学派的始祖,或为学问精深的老师。其中,史称管子的管仲,被后人称为法家先驱。 管子,名夷吾,字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子"是一种尊称。"诸子"者,或是德高望重的贤哲,或是某种学派的始祖,或为学问精深的老师。其中,史称管子的管仲,被后人称为"法家先驱"。
管子,名夷吾,字仲,谥敬仲,齐桓公尊其为"仲父",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生年不详,卒于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
谈到管子,流传最广的故事,莫过于"管鲍之交"。《史记·管晏列传》中对此有记,不再赘述。
故事中,管仲的表现有些卑劣,"人品"看似不佳,经商时多拿分红,打仗时当逃兵,并且很会寻找借口。当然,换个视角,这种言行也可以理解成比较务实,坦率不做作。
鲍管二人友情深厚,却各为其主。当时,齐国发生内乱,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为了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管仲甚至射杀其对手小白。逃过一劫的齐桓公即位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沦为阶下囚。
随后,经过鲍叔牙的周旋说合,齐桓公以一代霸主的宽广胸襟包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任用其为宰相。
通过"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等举措,以及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在管仲辅佐下,齐国逐渐强盛起来,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辅助周王室平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功建立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管仲辅佐齐桓公长达四十多年,功绩彪炳,被誉为"春秋第一相"。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群雄逐霸,烽烟四起。乱世之战,往往无关是非对错,只有弱肉强食的杀戮,成王败寇的抢夺。
作为家臣,不能对主上尽忠,难免受到非议。据《论语·宪问》,子路觉得,辅佐公子纠的召忽殉主自杀,管仲却未能赴死,是没有仁德的。孔子则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主持诸侯之间的会盟,停止兼并战争,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虽然称赞管仲的政治才干和历史功绩,但是孔子又认为:"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对管仲不尚节俭、僭越礼制等有违"君子之德"的行为提出批评。
有关管仲的评价,历来存有争议。孔子对于管仲有褒有贬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据称,这些至理名言为管子所说,记录在《管子》一书中。
《管子》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法制、军事、教育、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见解精辟,思想深邃。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式全书。
《管子·法禁》云:"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管子·明法解》曰:"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这是古代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法制"概念和"以法治国"命题。书中还对什么是"法",什么是"法治",为什么要在治国理政中要坚持"法治"和如何实现"法治"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今人有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管子》一书也把经济思想和法制思想作为重点。或许,这是因为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吧。
作为法家的重要人物,管子所主张的"法治"是与儒家倡导的"礼治"相对应的。"法治"旨在实施"力政","礼治"意在推行"仁政"。不过,二者都局限于"人治"的藩篱中。
儒法之争,此起彼落,却又相互交汇,彼此融合。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崇,历代帝王尽管口头上都大肆宣扬儒家思想,行动上却是离不开法家套路,对"法""术""势"相结合的"王霸之道"更加崇尚。
确切地说,《管子》主张的"以法治国",不过是以法"牧民"、以"刑"服人。这种"法治"思想虽说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与包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重视民主等主张的现代"法治"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据安徽法治网
文章来源:《法制与经济》 网址: http://www.fzyjjzz.cn/zonghexinwen/2020/0826/576.html
上一篇:法治力量助力经济发展
下一篇:有事服务、无事不扰--法治城市示范的深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