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重庆:全面培育社会主体法治素养

来源:法制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0 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十八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中国追求法律的有效治理,这就需要法治能力、法治素养来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确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要求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也正是对社会主体法治素养与能力的要求。正如有学者所言:“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享有者……是法治治理手段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最佳选择,也是中国法治真正能够实现的前提基础。”

通过普法专项教育培育社会主体法治素养

从1986年至今,我国已完整实施了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应该说,近30年的普法教育,很好地落实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该《决议》明确提出,必须将法律交给广大人民掌握,使广大人民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保障公民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普法教育的实施,为法治中国建设做了很好的基础性工作,对提升公民法律素质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也要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普法教育活动开展时间还不长等原因,普法教育在普法内容、普法方式、普法对象等方面仍需要完善。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普法专项教育,就需要按照《决定》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的要求,加强党委和政府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发挥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教育中的职能作用。推动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普及。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采用社会主体乐于接受、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加强农村边远地区普法教育的力度,力争在更多层面实施普法教育。

通过国民教育培育社会主体法治素养

我国国民教育的高等阶段通常开设有法律课程,比如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公共必修课,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大部分高校还开设有法学专业,培养法科专业学生。但也要看到,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法律教育仍有可待完善之处。如高校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两课合并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大幅缩减,不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同时,对社会主体法治素养的培育具有全民性,只在高等教育阶段搞“半路出家式”的法治教育并不合理,要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现代公民,就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决定》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其实就是要加大法治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因此,在宏观上,我们既应该加大法律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中的比重,也应该在国民教育的更多阶段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在微观上,则需要通过优化法治教育课程的设计、完善教材体系、精选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

通过司法案例培育社会主体法治素养

司法是观测社会公平正义的窗口,是社会主体发现真实的法治社会的最好载体。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通过经历和了解司法个案的发生、受理、处理过程,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洗礼”。可见,司法案例是培养社会主体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体不可能亲自参与到每一起司法案件中去,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成为司法案件的当事人,却能成为司法案件的旁观者与评判者。在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体了解司法案例的渠道是畅通的。从央视《今日说法》、《法律讲堂》到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大律师在线》等法治节目,都是通过对司法案例的报道、剖析、解读,向观众潜移默化地传递法律知识,培育观众法治意识,提升其法律素养。除此之外,网络、报刊、广播、音像、电影等媒介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案例形式对公众进行法治宣传,充分发挥了媒体“以案释法”提升社会主体法治素养的作用。

文章来源:《法制与经济》 网址: http://www.fzyjjzz.cn/zonghexinwen/2020/1020/791.html



上一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试卷
下一篇:南京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法制与经济投稿 | 法制与经济编辑部| 法制与经济版面费 | 法制与经济论文发表 | 法制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法制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