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制与经济》栏目设置[06/29]
- · 《法制与经济》投稿方式[06/29]
- · 《法制与经济》征稿要求[06/29]
- · 《法制与经济》刊物宗旨[06/29]
提高疫苗接种率要遵循法治原则,不能码上加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日,部分地方发布公告称,自某日起,禁止未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员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商场、超市、车站等公共场所等,并采取上述措施 方法是通过查看当地健康码
近日,部分地方发布公告称,自某日起,禁止未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员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商场、超市、车站等公共场所等,并采取上述措施 方法是通过查看当地健康码中的疫苗接种记录来实现的。
这样的公告一出,立即引发舆论质疑。
要知道,国家卫健委一再强调疫苗接种不能“一刀切”,并指出在个别地方组织上要“简化管理”。但是,就访问而言,它应该是一种一刀切的方法。无法在代码中添加代码。
这种“禁止入内”公告的发布主体基本在县级。其初衷是提高当地的疫苗接种率,尽快构筑强大的免疫防线。但问题在于,通过“不接种疫苗不进入公共场所”来提高疫苗接种率,显然打破了法治框架下的行政权力界限。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国家实行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制度,并“根据传染病防治的需要,制定传染病疫苗接种计划和组织实施”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而不是县级有关部门。
而且,在当地没有疫情的情况下,禁止进入公共场所本身也是违法的。比如,有的地方出台措施,说如果孩子的户籍簿上有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居民,孩子就会“停学”。不知道提出这个措施的人有没有了解《义务教育法》?
其实,面对舆论的质疑,一些地方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修改了相关公告,将“禁止入境”改为“查验”“劝接种”。
问题不仅在于违反法治,还在于实际执行上的难度,而且不管“地方政策”下的“禁忌证”是否会成为一种怪证,光说“不准入境”,也会对当地经济、人员流动和基层社会治理产生不利影响。试想一下,如果外国游客到达当地,如果在该省的健康码上找不到跨省疫苗接种记录,或者难以出具当地认可的禁忌证,很可能无法入境车站、酒店、餐厅或商店。情况。这不是开玩笑,而是按照公告认真执行的结果。对于实施层面的疑虑,有的地方不得不在“原则”三个字上“敲黑板”,寻找一步。
提高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尽快建立强大的免疫接种线。但是,采取极端措施,明显暴露了一些地方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法治意识的缺失和个别部门能力有限的问题。
迄今为止,全国疫苗接种率超过90%的区县并不少见。不妨向这些地方学习,学习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的科学经验。 (舒念)
不打新冠疫苗会影响出行吗?国家卫健委再次明确!
近日,不少基层地区出现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不能出行、不能进入商场、不能出摊位、不能进入医院、公职人员未接种疫苗的人已停止支付工资。为保护自己而接种病毒疫苗的预防行为遇到了各种尴尬。事实是什么?
记者从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获悉,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基本原则。
我国进入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我国多地出现了局部传播疫情。经过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发现这些疫情与境外输入有关,说明当前我国面临的风险仍是境外输入,我国仍处于“防境外输入回弹”常态化防控阶段。从内部”。
在有了疫苗作为预防和控制手段之后,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在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同时,坚持当前公共卫生和社会防控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防控疫情输入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还可以降低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新冠病毒肺炎“乙类甲类”的相关要求,适龄无禁忌症的人群应符合所有要求。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关注个别地区限制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人群的通报,及时给予指导和规范。
事实上,国家卫健委一直很重视采用强制手段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今年4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表示,个别地方出现了疫苗接种简化甚至一刀切的现象,必须坚决纠正这种做法。
来源: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
来源:工人日报
文章来源:《法制与经济》 网址: http://www.fzyjjzz.cn/zonghexinwen/2021/0718/2003.html